发挥镇区地域文化价值 因地制宜塑造小城镇特色风貌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研组
小城镇风貌的构成要素涉及范围极其宽泛,大到山水格局、地理环境、城镇空间形态,街巷肌理、尺度、空间节点等,小到建筑的风格、体量、色彩及公园广场等,这些都离不开各地独有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人文要素的融合。每一处蕴含的地域文化价值,是特色文化生命禀赋与人文要素构成的体现。塑造小城镇文化风貌,以文化谋布局、以文化孕特色、以文化惠民生,是小城镇文化赓续传承、因地制宜、推陈出新的必由之路。近期,在市局的统一安排与指导下,对“小城镇的风貌是如何体现地域文化价值”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地域文化在小城镇风貌中的价值体现
1.梳理文化要素,彰显历史文化之“魂”。孝感市是全国唯一以“孝”字命名的城市,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应城乃蒲骚故地,战略区位非常重要,“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孝武帝下诏析安陆南境以置县,故名由此而来。长江埠原名长岭,明代有位百姓居本地府河边经营名为“长江饭铺”饭店,经营之余见乘客上下船不便,在河边修建一座埠头,于是人们将埠头和长江之名呼之为“长江之埠”。云梦伍洛镇相传古时靳氏僧人率乡勇习武御寇,余资建寺,以“因武备而成乐土”之意取名“武乐寺”,后有伍子胥落难奔吴传说,得名“伍落寺”。
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文化要素构造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一段历史故事,一个城镇命名,一个城市定位,都将驱动城镇走向特色之路。为承接孝字当头的城镇发展战略,孝南区肖港镇正以“孝文化”为核心,依托天紫小镇(中华敬老园)构建康养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的康养综合体。一代代的孝子风范凝聚成丰富的孝文化资源,影响和培育了数代孝感儿女,也赋予了孝感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内涵。
2.突出资源禀赋,孕育人地和谐之“意”。一城山水满城景,阡陌田园皆文章。自然资源,孕育了人类的文明史;山川水体,赋予了城市的风景线;湖光山色,给了孝感靓丽的“颜值”。如今,在澴川大地上,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汉江、府澴河碧波荡漾,大别山脉相连如黛,街道绿树成荫,绿地花草相映,各地因不同的地形地貌呈现出独特的自然风光,加上人工雕琢显得更有韵味。应城境内湖泊众多、河流纵横,随着应城市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建设,田店镇的水库风景秀丽,人们也能在蒲源龙滩文化广场上休闲游憩;大悟三里城镇是全国茶叶“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在茶叶公园的观景台上举目四望,层层叠叠的茶树映入眼帘,形成一道道绿色浪花;汉川因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而得名,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缘水而美,素有“鱼米之乡,江汉明珠”的美誉,丰富的水资源使得汉川水产发展兴旺,汉川莲藕、汈汊湖莲籽、汈汊湖大闸蟹、庙头黄花等特产驰名省内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文明形态形成了地域的文化历史、文化特质和文化基因,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好意象。
3.更迭记忆与创新,舒卷镇区肌理之“脉”。小城镇的街区肌理反映着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现代化的建设相互碰撞的印记,街巷结构因历史发展、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变以及自身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而逐步发展演变,各集聚地逐步形成如今呈现的千变万化的街道肌理。纵横交错的街区布置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长期性,某种程度上反应着城镇的发展历程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不同的地域环境影响,不同的历史文化沉淀,不同的社会发展条件,各地街区肌理形态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与差异性。西河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为便于举子进京赶考和官差跑送公文而设铺形成的聚集地,发展至今黄孝路横贯东西,京珠、汉十两条高速公路纵横穿行镇区,街道焕然一新,商铺林立、车水马龙,街区肌理逐渐丰富起来。街道肌理体现着城镇地域特色,地域特色反映着其发展命脉及特定的城镇精神。
4.完善城镇功能,打造服务水平之“质”。落实省市要求,我市进行“擦亮小城镇”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推进,各县乡开展工作如火如荼,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引领作用,丰富城镇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根据城镇功能定位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功能镇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因地制宜布置功能分区,保证协调性、兼容性、合理性。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各类市政管线建设,避免多次道路开挖施工;完善镇区道路网,贯通主干路、打通断头路、有效引导过境道路,修缮破损路、硬化小街巷、合理划定停车范围等设施;积极植树增绿、见缝插绿,注重利用古树、古井、古楼阁等建设小公园、小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综合整治河道、沟渠等公共水域,恢复坑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传承历史风貌街区及其建筑风格,对其历史底蕴、文化脉络进行整理形成研究加以宣传,形成城镇特色和品牌。三是科学谋划功能镇区项目库,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突出具体节点、区域位置、整治内容、项目初步设计、实施时间、所需资金额度及来源、项目实施组织、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重点,不断提高“功能镇区”建设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切实做到依托实际、强力推动、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5.持续建设管理,展现擦亮小镇之“效”。实施建设方面,为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建设进度,我市自2021年起每半年成立专班,开展实地考核工作,对各地开展综合评价、总结经验、完善推进机制。长效管理方面,一是各地逐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以乡容镇貌、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为重点,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城镇管理“网络化+街长制”、日常执法联防巡查制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小城镇环境维护管理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有所加强;二是各地城镇综合管理和执法向基层延伸,部分乡镇的基层站所队伍建设逐步完善,治理水平有所提升,美丽城镇建设提档升级初具成效。
二、小城镇塑造特色风貌存在问题
1.孝文化价值体现不强烈。从本地孝文化发展的现实来看,对孝文化的认知、提炼、表达不到位,孝文化价值与小城镇风貌塑造上联系不够紧密,进而使小城镇风貌意境低、内涵浅。一方面,从人们最直观、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来看, 小城镇的街道、小巷、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里有关孝文化的元素寥寥无几,更不必说营造孝文化价值的氛围感。另一方面,城镇建设者对孝文化的认知与提炼工作有待提高,如何把孝文化价值适宜地、充分地体现在小城镇风貌上,是每一个城镇建设者应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从而改变镇区孝文化表达微乎其微、孝文化价值缺乏留痕的现状。
2.小城镇功能布局杂乱无章,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部分镇区功能不齐全、品质低下、配套不健全;产业发展缺失,要素聚集功能不明显;公共服务品质低下,功能业态冗杂重合;以路代市、出店经营而影响交通;道路系统不连贯,经常出现断头路;给水管网老旧破损、排水管网直流地下,基础设施不完善;强弱电线“爬满”镇区街道,镇区风貌品质低;镇区风貌生态环境无人问津,乱排乱放无人治理。镇区带动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连接县城与乡村的支撑节点作用难以发挥。
3.小镇文化风貌建设“软”“硬”皆缺。文化是小镇的“魂”,但部分小镇在“软文化”“硬实力”皆有不足。“软”的方面,干部整体保护思路不够清晰、历史印记和民俗风情等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现状调研不够全面,综合治理能力不强、群众共同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接踵而至。“硬”的方面,部分镇区虽编制了规划,但存在照搬照抄现象;部分镇区“千镇一面”、缺乏特色,新建筑出现“齐步走”的整体立面效果,不仅失去小镇原有特色,还促使参观者对小镇文化出现审美疲劳,降低小镇吸引力。
三、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1.赓续地域文化基因,谨防“千城一面,万村一面”。一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迹,融合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等优越资源,发展以文化遗迹为核心的旅游业,使古迹保护和经济发展充分衔接。二是赓续传承、积极培育地域文化自信,重视民间习俗、非遗技艺,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并享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构建系统性保护体系,整合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等类型之间时间、空间、精神、功能等关系,形成城与城、城与乡整体文化保护体系。
2.塑造城镇景观风貌,交融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一是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将小城镇的景观立足于特色定位上,将文化融入节点打造中,凸显文化内涵,使节点与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相协调,镇区风貌更具地域特色和魅力。二是在差异中寻找变化,在变化中谋求创新,城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形态、内涵、定位都有可能在过程中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城镇特色及风貌,因此创新性塑造地域景观风貌,能有效提升城镇的“软文化”“硬实力”。
3.开展多级多类城市设计,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空间场所。人居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游憩和交往的空间场所,也是社会进步、技术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同时需构建与传承各地地域基因,赓续城镇地域特有的资源,形成特色标识,维护好城镇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长期互动契合与演化的产物。运用多尺度要素的设计思维,借助规划传导、政策推动,优化国土空间的整体布局,塑造优美城镇形态,营造宜人场所和活力空间,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实现美好人居环境的积极塑造。
4.提高镇区文化治理能力,实现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小城镇文化价值的塑造,需要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一是政府要把握小城镇文化发展的正确导向,发挥政府在文化宏观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小城镇市场主体要承担起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优化既有的优质文化资源和要素,创造生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深刻文化内涵、高尚文化价值的小城镇文化精品。三是加强民间力量的文化参与和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和激发老百姓文化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镇区内形成文化建设自觉行动的氛围。
扫描分享
微
信
平
台
二
维
码
孝
感
不
动
产
二
维
码
主办单位:孝感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孝感市林业局) 技术支持:孝感市门户网站管理中心 网站地图
地址:孝感市澴川路219号 电话:0712-2310929
ICP备案:鄂ICP备0501585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9000049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171号